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来源: 时间:2021-10-20

习近平

 

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内容是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这次集体学习是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安排。

刚才,我们参观了北大红楼、丰泽园毛主席故居,这两个地方在党的历史上都具有标志性意义。北大红楼同建党紧密相关,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丰泽园毛主席故居同建立新中国密切相关,从1949年9月21日开始,毛主席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17年,筹划了新中国建立和建设的一系列大政方略。这两个地方的历史,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来的,给我们上了一堂鲜活而又生动的党史课。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一起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上下求索的艰辛历程,我就强调要义不容辞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一起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向全党全国宣示了赓续红色血脉、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坚定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到地方考察,都要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主要的基本上都走到了。从党的一大会址到党的各个重要革命根据地,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纪念地点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重要纪念场所等,每到一地,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每次都是怀着崇敬之心去,带着许多感悟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我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隆重庆祝建党百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各级党组织要充分用好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引导全党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刚才参观的北大红楼,留下了李大钊、陈独秀等党的创始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事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催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使我们党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拥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同志讲过:“我们敢想、敢说、敢做、敢为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正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我们党才能做到心明眼亮、意志坚定,在关键抉择面前不摇摆,在艰难困苦面前不畏缩,在危机重重面前不消沉,信心百倍走向胜利。

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历史。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感悟真理的力量,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耀我们的前行之路。

第二,教育引导全党始终坚持理想信念。我多次引用“革命理想高于天”来说明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我们党取名为“共产党”,就是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理想。回望百年党史,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鲜血。走向绞刑架的李大钊,发出了“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的坚贞誓言。面对敌人屠刀的夏明翰,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雄壮诗篇。面对敌人6天内9次劝降,瞿秋白作出了“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的铿锵回答。邓小平同志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今天,我们早已远离战火纷飞的险境,长期过着和平生活,最容易患上理想信念缺失的“软骨病”。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理想,就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全党同志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力前行,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第三,教育引导全党始终坚持初心使命。牢记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我们党能够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发展壮大起来,能够在千难万险中一次次浴火重生,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支持。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我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而言,没有比忘记初心使命、脱离群众更大的危险。只要我们始终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人民就会铁心跟党走,党就能长盛不衰。全党同志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不断体悟初心使命,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四,教育引导全党始终坚持光荣革命传统。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表明,只有具有伟大精神的政党才能领导人民赢得伟大斗争、开创伟大事业。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形成了党的光荣传统。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李大钊说过:“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前进道路不可能是一片坦途,我们必然要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决不能丢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决不能丢掉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全党同志要用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滋养自己、激励自己,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

第五,教育引导全党始终坚持推进自我革命。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表明,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锻造而成的,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我们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我们党历经百年沧桑依然风华正茂,其奥秘就在于具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强大能力。实践证明,只要始终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我们党就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党已经执政70多年,还要长期执政下去。自我革命精神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大支撑,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开展全面从严治党这场伟大自我革命,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依然存在,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而复杂的,我们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是尖锐而严峻的。全党同志要增强忧患意识,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执着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全党同志要严于律己,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勇于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偏差,防止自身退化变异,始终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作出应有的努力。

同志们!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一是要加强科学保护。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等。二是要开展系统研究。统筹研究力量,强化研究规划,积极开展革命史料的抢救、征集和研究工作,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三是要打造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四是要强化教育功能。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要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导他们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

同志们!毛主席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说:“我们中国《庄子》上有句话说:‘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现在我们还没有‘毕’,已经很大。”今天,我们党更大了,党的队伍更大了,党的事业更大了,我们肩负的责任也更大了,人民对党的要求也更大了、更高了、更严了。我们要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6月25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携手金砖合作 应对共同挑战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三次会晤上的讲话

2021年9月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各位同事: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秩序演变深刻复杂。面对挑战,金砖国家要展现担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要推动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我们要推动全球团结抗疫,携手应对疫情,坚持科学溯源,反对政治化、污名化,加强联防联控,促进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研发、生产、公平分配。

——我们要推动开放创新增长,助力世界经济平稳复苏,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让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惠及所有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我们要推动共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各位同事!

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坚定信念、加强团结,推动金砖务实合作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前进。在此,我提5点倡议。

第一,坚持同舟共济,加强公共卫生合作。我们要拿出应有的政治担当,支持彼此抗疫努力,分享疫情信息,交流抗疫经验。要在疫苗联合研发、合作生产、标准互认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推动金砖国家疫苗研发中心在线上尽快启动。要加强传统医药合作,为抗击疫情提供更多手段。

第二,坚持公平可及,加强疫苗国际合作。中方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疫苗和相应技术支持,为促进疫苗公平分配、加强全球抗疫合作作出积极贡献。截至目前,中方已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10亿剂疫苗和原液,将努力全年对外提供20亿剂疫苗。我愿宣布,在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捐赠1亿美元基础上,年内中国将再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捐赠1亿剂疫苗。

第三,坚持互利共赢,加强经济合作。我们要落实好《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2025》,拓展贸易和投资、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领域合作。中方倡议举办金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金砖国家可持续发展大数据论坛。我们欢迎新开发银行扩员取得实质进展,期待银行在支持成员发展和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厦门创新基地已经正式启用,举办了人才培训、智库研讨会、工业创新大赛,明年还将开展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制造发展论坛等活动,欢迎金砖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和工商界积极参与。《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合作协定》已经签署,要共同做好落实,造福五国人民。

第四,坚持公平正义,加强政治安全合作。我们要巩固金砖战略伙伴关系,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共同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用好外长会晤、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等机制,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加强立场协调,发出更多金砖声音。今年,我们通过了《金砖国家反恐行动计划》,要把这一文件落到实处。

第五,坚持互学互鉴,加强人文交流合作。今年,中方举办了女性创新大赛,为疫情下的金砖合作增添了一抹亮彩。中方倡议建立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为五国职业院校和企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接下来,中方还将举行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和人文交流论坛,开设五国媒体线上培训班。明年年初,中国将主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我们期待金砖国家等世界各国运动健儿同台竞技、取得佳绩。

各位同事!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我们在推进金砖合作的道路上,要顺应时代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各领域合作重点应该更加突出、更加务实,确保取得实效。要根据形势发展和现实需要,在共识基础上调整完善合作内容和方式。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金砖机制一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谢谢大家。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指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意见》包括总体要求、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培育、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加强网络空间行为规范、加强网络空间生态治理、加强网络空间文明创建、组织实施八个部分。

《意见》强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文明兴网,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要求的思想观念、文化风尚、道德追求、行为规范、法治环境、创建机制,实现网上网下文明建设有机融合、互相促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意见》明确,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工作目标是:理论武装占领新阵地,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文化培育取得新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网上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健康丰富;道德建设迈出新步伐,网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网络风尚更加浓厚;文明素养得到新提高,青少年网民网络素养不断提升,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和行业自律有效落实;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网络生态日益向好,网络空间法治化深入推进,网络违法犯罪打击防范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创建活动开创新局面,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网上有效延伸,网络文明品牌活动巩固提升,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意见》指出,要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互联网内容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心走实。加强重点理论网站、公众账号、客户端建设,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特别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变化新成就,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理论宣传活动。精心做好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加强网络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打造“现象级”传播产品。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实施移动优先战略,加大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单位、重点新闻网站等主流媒体移动端建设推广力度。

《意见》指出,要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广泛凝聚新闻网站、商业平台等传播合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到广大网民中、传导到社会各方面。深入开展网上党史学习教育,传播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弘扬党和人民在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打造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特色品牌活动和原创精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引导网站、公众账号、客户端等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生产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举办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提升网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国有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提高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普惠性和便捷性。

《意见》指出,要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强化网上道德示范引领,广泛开展劳动模范、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典型案例和事迹网上宣传活动,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网络文明环境。深化网络诚信建设,举办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品牌活动,大力传播诚信文化,倡导诚实守信的价值理念,鼓励支持互联网企业和平台完善内部诚信规范与机制,营造依法办网、诚信用网的良好氛围。发展网络公益事业,深入实施网络公益工程,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和网络公益活动,打造网络公益品牌。

《意见》指出,要加强网络空间行为规范。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伦理和行为规则,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结合文明创建工作制定出台符合自身特点的网络文明准则,规范网上用语,把网络文明建设要求融入行业管理规范。着力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进一步完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网络素养教育机制,提高青少年正确用网和安全防范意识能力,精心打造青少年愿听愿看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健全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工作机制,依法坚决打击和制止青少年网络欺凌,保护青少年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强化网络平台责任,加强网站平台社区规则、用户协议建设,引导网络平台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价值导向,督促互联网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行业组织引导督促作用,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鼓励支持各类网络社会组织参与网络文明建设。

《意见》指出,要加强网络空间生态治理。深入开展网络文明引导,大力强化网络文明意识,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网络文明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广大网民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弘扬文明风尚。进一步规范网上内容生产、信息发布和传播流程,深入推进公众账号分级分类管理,构建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为依托的全国网络辟谣联动机制。深入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深化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深化公众账号、直播带货、知识问答等领域不文明问题治理,开展互联网领域虚假信息治理。健全网络不文明现象投诉举报机制,动员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监督,推动网络空间共治共享。坚持依法治理网络空间,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网络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各环节,发挥法律法规对维护良好网络秩序、树立文明网络风尚的保障作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贯彻实施,加快制定修订并实施文化产业促进法、广播电视法、网络犯罪防治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创新开展网络普法系列活动,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意见》指出,要加强网络空间文明创建。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网上延伸,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作用,加强网民网络文明素养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推动基层开展网络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军民共建网络文明活动,促进军政军民团结。积极打造中国网络文明理念宣介平台、经验交流平台、成果展示平台和国际网络文明互鉴平台。深入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引导广大网民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引导全社会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净化网络环境。

《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网信办、文明办要牵头抓总,加强对网络文明建设的组织指导和协调服务。注重发挥网民主体作用,广泛搭建平台,开展特色活动,吸引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主动参与网络文明建设。加大政策、项目等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对网络文明建设提供财力物力支持。加强对工作规律的认识把握,不断推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渠道载体等创新,增强网络文明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落实湖北省科技强省战略部署,加快推进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创新协同发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有关部署,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落实“核心在人才、基础在平台、关键在转化、动力在改革”的科技创新发展要求,坚持区域聚焦、要素集聚,实施创新策源、双链融合、人才引领、要素聚合、协同创新五大工程,打造省域创新优势突出、创新特色显著、创新活力迸发、引领带动力强的创新高地,为美丽襄阳建设、“襄十随神”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为湖北省科技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襄阳贡献。

(二)战略定位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材料创新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聚焦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关键材料、基础材料和前沿材料,集中多方力量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瞄准重大“卡脖子”方向,突破关键制备技术,破解产业化应用瓶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材料创新极。

“襄十随神”汽车产业创新引领区。充分发挥襄阳汽车产业与创新优势,把握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增强领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布局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完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引领带动“襄十随神”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汉江生态经济带“双碳”科技创新应用先行区。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减量化增长,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新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科技创新布局,以场景创新推进先进“双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绿色动能,发展绿色经济,带动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北部列阵”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持续增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创新引领功能,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破除要素流动障碍,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共建、产业创新共促、协同开放共赢、科技政策协同,探索以科技创新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建设目标

2025年,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核三城”核心功能基本健全。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布局,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速超过14%,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600家;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原创性科技成果与产品不断涌现,新材料、“双碳”、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若干领域进入价值链中高端,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4%,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一核三城”创新高地引领示范作用日益凸显,基本形成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2035年,全面建成省域重要科技创新中心,“一核三城”核心功能更加优化。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稳步提升,研发出一批行业领先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诞生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成为全省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为我省科技强省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创新策源工程,打造湖北战略科技力量

坚持“四个面向”,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核三城”,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作用,集中布局多类型、多层次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谋划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策源功能。

1.打造“一核三城”创新主平台

突出襄阳高新区“一核”创新引领。以襄阳高新区为创新驱动核,打造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主平台、科技型企业与新兴产业培育主阵地、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发展先行区。围绕以汽车为龙头的“1+6”产业需求,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组织一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中小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一批专业化孵化载体,大力开展高水平创业企业及高技术、高成长、高价值企业培育。深入推进高新区与自贸区联动发展,围绕科技管理、人才评价、科技金融、新业态监管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与先行先试。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创新协作,开放共享区域创新资源,引领带动襄阳市及“襄十随神”城市群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高标准规划建设“三城”。聚力打造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促进区域整体创新能级提升。襄阳(高新)科技城着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搭建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前沿创新功能。襄阳(东津)科学城着力打造高能级科教融合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加快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建设,面向全国引进知名高校院所设立分校区(分中心),布局一批交叉融合创新平台,围绕新材料、“双碳”、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项目。襄阳(尹集)大学城着力打造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加快推进湖北文理学院迁建,推进与国内一流高校院所合作设立研发平台与新兴学科,提升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

 

1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一核三城”创新布局示意图

2.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

面向湖北省及襄阳市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及汉江流域生态治理对先进工程材料的迫切需求,以武汉理工大学为牵头单位,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文理学院等国内材料领域知名高校院所及行业领军企业,发挥襄阳在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优势,高水平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聚焦轻质高强先进金属材料、自修复结构新材料、耐高温长航时梯度复合材料等方向,力争攻克材料基础科学、制备技术等关键技术,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动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前沿新材料创新中心。

3.建设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

实施国家级创新平台创建行动,围绕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依托东风集团、航天42所、超卓航空、中航610所等行业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实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行动,提升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国家复合材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等检验检测平台功能,加强技术开发、试验研究、产品研制、工艺验证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到2025年,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达到600家。

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内容(部分)专栏1

 

4.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加快提升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综合能力。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襄阳航空研究院、湖北工业大学襄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深兰人工智能襄阳研究院建设。支持骆驼集团、台基半导体、大力电工、金鹰重工、飞龙摩擦等优势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围绕新能源及储能、功率半导体、工业自动化、先进轨道装备、摩擦新材料等领域牵头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开展应用开发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构建市场导向的管理机制、灵活包容的人才机制、开放创新的合作机制、多元有效的激励机制。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内容(部分)专栏2

 

5.培育引进科技领军企业    

支持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科技领军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瞄准先进材料、核心零部件等方向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面向国内外实施兼并重组,引进关键技术、核心专利、领军人才和团队。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整合优势资源,搭建高水平双创服务平台,构建数据驱动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提升行业话语权。聚焦人工智能、先进装备、北斗等领域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掌握前沿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企业,支持中国中车集团、深兰科技等企业在襄阳布局研发分中心、新业务中心。

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内容(部分) 专栏3

 

6.深化与研究型大学合作    

实施大院大所引进计划,支持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在襄阳布局建设分校区和特色学院,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在襄阳自建或联合多元主体共建联合实验室、交叉学科研究平台等创新平台。提升本地高校院所创新水平,支持湖北文理学院、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航天42所、中航610所等高校院所嫁接“双一流”高校创新资源,共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重大课题,联合开展前沿交叉技术攻关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研究型大学建设内容 专栏4

 

(二)实施双链融合工程,推动产业升级跨越发展

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突破一批前沿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加快发展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一批新兴产业,支撑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

1.前瞻部署前沿技术研究

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发,聚焦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光电子材料、先进能源材料、智能材料、绿色环保材料等前沿方向,重点研发汽车轻量化金属材料、增材制造金属材料、航空航天装备树脂基复合材料、电子封装新材料、高性能热电新材料、钙钛矿光伏材料、智能传感功能材料、“碳中和”燃料、新型碳硬化胶凝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围绕重点领域推进新材料应用示范。发展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农业、金融等领域前沿应用研究。

2.加强主导产业关键技术攻关

实施主导产业基础前沿和关键技术攻关专项,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攻克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一批自主可控和填补国内空白产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围绕先进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部署创新链,提升基础关键技术、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和基础材料研发能力,构建安全可控汽车产业链。大力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现代农业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主导产业布局方向 专栏5

 

3.推进绿色技术开发应用

有序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推进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基于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超级电容储能装备等储能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推进特大功率变频软起动装置等高效节能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开发适用于制造、冶金、化工、建筑等行业的电能优化成套设备及系统。推进分布式发电并网、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等智能电网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置与土壤修复、有色金属循环利用等技术研发应用。

4.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加快湖北·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依托汉江科联网、“科创中国”等信息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精准对接,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化前景明确的项目落地转化,形成科技成果“钱变纸、纸变钱”良性循环。实施5G、人工智能场景建设计划,聚焦智慧城市、智慧乡村、应急安全等领域,挖掘具有襄阳特色、兼顾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新技术应用场景。健全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引进和培育一批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成果转化处置和收益分配政策,探索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改革试点。

5.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

面向全球挖掘和培育新材料、人工智能、氢能汽车等领域前沿科技创新项目,开展项目深度孵化。完善全链条孵化体系,支持东风集团、骆驼集团、清研新能源(襄阳)、华科大先进制造研究院等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到2025年建成省级以上双创孵化平台120家以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实施企业提升“三百”行动,每年遴选100家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规模以上企业、100家高新技术骨干企业进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搭建瞪羚俱乐部专业化服务平台,高标准举办襄阳瞪羚企业峰会,加强潜在独角兽、独角兽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到2025年认定瞪羚企业60家以上,实现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强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培育,支持企业发展特色技术、特色工艺,每年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

(三)实施人才引领工程,构筑汉江流域人才高地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化招才、育才、用才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高层次创新人才、产业领军人才、科技服务人才等为主体的多层次人才体系,建设高层次人才栖息地。到2025年,新引进产业领军人才50人,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5000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550个,新增大学生就业8万人。

1.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

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建立“无偿资助+股权投资+风投补偿”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引进一批科研水平国内领先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和具有较强创新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加大顶尖人才柔性引进力度,探索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靶向引才”,引进一批掌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先进成果的产业领军人才。拓宽引才渠道,探索实施“中介引才、基金引才、以才引才、以赛引才”等人才引进新模式。积极对接“华创会”“海智计划”等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促进海外人才来襄创新创业,常态化做好海外引才安全保护工作。引进一批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等领域的专业型、复合型科技服务人才。

2.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优化整合人才计划项目,积极对接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首席技术专家计划、青年科技英才计划、青年科技晨光计划,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和工匠型人才培育。建立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发布制度,指导在襄高校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调整招生计划,支持职教集团、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实用技能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在襄职业院校通过“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积极培养科技特派员、科经专员、科创联络员、技术经纪人等创新服务人才。

3.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建立健全以品德为先,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指标纳入人才评价体系,以科研人员“名利双收”推动“人才兴襄”。促进人才高效合理流动,支持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离岗、兼职在襄创办科技型企业,探索建立高校院所、企业科研人员“双跨”机制,从高校院所选派“产业教授”“科技副总”到企业服务,支持高校院所设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家、科技人才兼职担任教授。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候鸟式”人才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等。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制度,为外籍人才来襄工作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许可、签证、居留等服务。

4.持续优化人才环境

健全完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推动建设一批人才驿站、人才公寓、大学生租赁房等人才保障房。推行人才专员服务计划,在配偶就业、子女就学、医疗服务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利。对重点企业引进的技术骨干和高管发放人才贡献奖励。加快引进一批专业程度高、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搭建一体化的人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完善人才与企业互动对接、人才在线服务、人才培训交流等功能。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和工作生活环境,大力引进高端教育、医疗服务资源,配套建设文娱设施,打造公共会客厅等社交空间。

(四)实施要素聚合工程,营造活力创新创业生态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集聚整合技术、资本、土地、数据等各类创新要素,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包容、自由的创新创业文化,打造一流创新环境。

1.建设科技服务产业园

加快建设科技服务产业园,大力引进技术开发、成果评价、知识产权、科技金融、工业设计、质量认证、检验检测、决策咨询等各类国内外科技服务机构入驻产业园,加快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依托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湖北技术交易所、科惠网、汉江科联网和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创新服务应用新场景。支持依托科技服务产业园举办汉江流域、“襄十随神”高新技术产品会展和专业论坛,开展科技资源对接、科技服务人员培训等各类活动。

2.加强科技金融支撑

设立不低于2亿元的襄阳市科技创新引导基金,积极对接湖北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培育创业投资市场,鼓励和引导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投资主体为区域内种子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提供长期资本支持。开展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鼓励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等各类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推广纯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科技信贷创新产品,支持第三方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增值增信和融资服务。实施上市“金种子”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在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打造“襄十随神”科技金融平台,整合区域内各类科技金融机构和服务产品,推动科技金融供需双方精准匹配。

3.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与保护

积极创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城市,争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建设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引进和培育一批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探索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导航机制、重点产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加快中国(襄阳)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健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政保护与社会化纠纷解决机制,完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和信用联合惩戒机制,探索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业态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到2025年,累计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0家,省知识产权三大工程企业60家。

4.推进数据开放共享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5G基站、北斗通信系统、物联网系统等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布局数据中心、分布式计算平台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融合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汉江创新大脑”,汇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企业培育、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等数据,率先探索“一网统管”,开展全方位数字化治理。适时推进跨区域跨部门公共数据开放,有序开放一批群众迫切需要、商业增值潜力显著的高价值公共事业数据资源。

5.加强土地要素保障

健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落实闲置土地和批而未供用地奖惩办法,提高土地资源供给质量和效率,以业态调整、“腾龙换鸟”、引导企业实施“零地技改”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建立新型工业用地(M0)支持制度,为融合研发、设计、检测、中试等新业态及相关配套服务的工业用地提供政策支持。做好重点项目用地保障服务,依据不同产业类别细化产业用地开发强度管控,开展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长期租赁等差别化产业项目用地供地模式。

6.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加强科技诚信体系建设,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优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建立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研选题机制,推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完善科研项目评价制度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打造科创顾问团队,创新常态化的政企对接机制,在制定重大规划计划和开展重大科研攻关时,充分征求科创顾问、行业组织、企业意见。

7.加强创新文化营造

高规格打造“隆中创新发展论坛”,坚持国际视野、国家需求、地方发展,着力搭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发展交流平台。吸引国际学术组织、创新机构和跨国公司等在襄阳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科技交流等科技创新品牌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组织开展讲述隆中科学家创业创新故事、传播隆中科学家创业创新声音等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继续办好“隆中对”“创新故事汇”“好技术慧襄阳”等品牌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强化科学技术普及,持续推进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活动,充分运用线上线下媒体开展科技创新宣传教育。

(五)实施协同创新工程,建设高水平开放样板区

加强跨区域协同联动,构建“襄十随神”科创走廊,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融合发展,积极链接国内外创新高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1.强化襄阳市全域协同创新

实施区域创新节点建设行动,支持襄城、樊城、襄州、鱼梁洲经济开发区等主城区引进培育清研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功能性薄膜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持枣阳、老河口、谷城、宜城、南漳、保康等各县(市)引进建设华中科技大学米朗传感器研究分院、氢能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支持主城区、各县(市)深化与“一核三城”创新联动,积极承接科技成果与产业转移项目,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产业新业态布局。

2.打造“襄十随神”科创走廊

强化创新联动,推动湖北隆中实验室、十堰公共检验检测中心等创新平台开放共享,协同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集成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联合申请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推进汉江科联网扩容升级,深化在“襄十随神”城市群的推广及应用,建立科技信息互通、金融资金互投、科技人才互用机制,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有序流动。建立“襄十随神”城市群科技创新联盟,共同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高科技产品交易会等科技活动。实施应用场景共建行动,围绕无人驾驶、智慧农业、智慧文旅、智慧康养等领域联合发布场景清单,鼓励走廊内各类主体协同建设创新场景。实施联合招商行动,建立重大项目共商共建机制,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引进落地。

 

2“襄十随神”科创走廊示意图

3.强化汉江生态经济带创新联动

联合南阳共建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共同开展产业共性技术攻关,有力推动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联合汉中、安康、南阳等地组织生态环境保护、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共性研究项目。定期组织区域科技产业论坛,强化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城市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合作。联合汉中、南阳、荆门等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协同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共同建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强化行业交流,筹建汉江流域生物医药产业协会、汽车行业商会等社会团体。

4.加强与国内创新高地链接

深入对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推动本地高校院所、企业作为联盟单位参与湖北省实验室建设,共享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促进先进技术成果来襄落地转化。深化与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平原“四大城市群”科技互动,开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国内创新高地建设科创飞地,鼓励本地企业在飞地设立研发中心。鼓励本地创业载体在国内创新高地设立异地孵化中心,探索协同孵化。积极推进与粤港澳地区在产业转移承接、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方面的合作。

5.深化国际科技合作

实施国际高端创新资源链接行动,大力引进世界知名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跨国企业、创业孵化机构等在襄阳建设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创业孵化基地、产业化基地等。支持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深化跨国技术转移,加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提升英诺迪克北欧科技创新平台(襄阳)专业化服务能力。引进高水平跨国创业投资机构、知识产权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在襄阳设立分支机构。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探索与沿线国家与地区共建科技合作园和创新基地,支持企业在沿线国家设立研发设计中心、生产基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审议重大战略决策,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督查考核各项工作。牵头成立“襄十随神”城市群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实施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各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工作的重点、难点进行商议和决策,形成强大合力。在省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领导下,进一步深化与省直部门会商机制,加强对重大事项的科学决策与组织推动。

(二)加强政策支持

积极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关于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人才培育、金融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政策措施,认真抓好襄阳市有关加强科技创新、支持工业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人才创新创业、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政策文件落实落地。进一步加大创新政策供给力度,围绕创新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与转化、人才引进与培育等方面不断丰富完善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打好政策组合拳。

(三)加强资金保障

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将财政科技支出纳入预算,统筹资金支持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襄阳市本级财政科技资金在上年度基础上每年增长不低于20%。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推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支持,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研究与产业化、前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对促进区域发展布局实施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优先保障用地、用能等要素需求,在融资、审批服务、协调推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四)加强考核评估

建立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相适应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突出对创新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人才集聚、环境营造等方面的考核。市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督促检查、跟踪分析,推动线上部门数据共享、线下部门工作协同。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展定期调度评价机制,每季度联合相关部门对重大事项、重点项目开展问诊并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加强宣传推介,及时总结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验做法,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典型范例。

 

 

 

 

 

 

 

 

襄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