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新蓝图 开启新征程​​为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来源: 时间:2021-11-04


——在中国共产党湖北文理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1019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湖北文理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校上下开局“十四五”、决胜“创大”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擘画新蓝图,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为建设全国知名、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七年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勇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召开8次党委全委会和其他重要会议,先后就学校章程制定、“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编制、机构改革和院系调整、协同育人、全面服务襄阳、一流本科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全面落实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学校事业实现长足发展。

办学层次跃上新台阶。几代人执念坚守,全校师生勠力同心,社会各界鼎力支持,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机械、中国语言文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顺利开展研究生培养,交通运输、数学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已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公示。学校办学层次跃上新台阶。

人才培养扎实推进。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五育并举”,扎实推进“协同育人337工程”,“三全育人”氛围日益浓厚,“十育人”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力、融合发展,课程教学和课程育人“双大纲”实现全覆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富有成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全面加强应用型一流本科教育,强化“严教严学严考严管”,统筹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工作、创新创业教育等,人才培养取得较好成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前教育、临床医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认证工作扎实推进;获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荆楚卓越协同育人专业点6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24项;获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2项;学科竞赛在2016-2020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综合排名第174位,其中2018年位列第84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创业率居省属高校前列。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1512工程”,高起点构建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获省级研究生工作站8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

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突出学科应用特色,三级学科建设体系日益完善,“一心多环、心环相交”的交通特色学科布局初具雏形,初步形成“以工为主、文理支撑、交通特色、医学优势、突出应用、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强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机械工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进位显著,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工程和化学学科潜力值大幅提高。获批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4个,学科群、省级重点学科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凸显,学科内涵与质量持续提升。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实施人才战略,创新人才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人才服务。引进教授博士178人,博士总量由182人增加到322人,占比由20.5%上升至31.88%,培育国家级、省级人才15人,资助教师赴境内外研修访学240余人次,人才结构持续优化,人才作用日益凸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完善教职工荣誉体系,发挥湖北省“教师思政”建设示范点作用,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不断增强,育人水平能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敬业奉献,充满生机与活力,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深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激发师生创新活力,科研“放管服”创新案例在全省高校推广。加强科研工作的组织谋划,持续加大对高级别项目、高质量成果、高水平团队和服务地方重要项目的支持力度,各项指标大幅增长。获批国家基金项目68项,省部级项目251项;到账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9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643篇;出版专著197部;授权发明专利272件,稳居全省高校十强;新增科技成果转化103项,转化数量和效益快速提高。

开放办学取得重要成果。践行大学使命,积极开展校地校企校际和国际合作交流。“立足襄阳、扎根襄阳、融入襄阳、服务襄阳”“四个襄阳”理念深入人心,构建了“点面结合、特色突出、校地联动、精准服务”的全面服务襄阳新格局。加强“智囊团”“思想库”建设,学校建言资政工作受到上级充分肯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立项建设“双百行动计划”“111行动计划”服务点125个,取得服务成果362项;扎实开展精准扶贫,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1人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举措,努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附属医院积极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区域医疗中心地位不断巩固。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推进汉江流域大学联盟高校合作交流,助推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与海外10多所大学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有序推进。校友会建设不断加强,校友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先后赴上海、嘉兴、井冈山、兰考和曲阜等地开展“红船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焦裕禄精神”教育、国学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弘扬“隆中精神”,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着力打造“隆中山下党旗飘”“五个校园”“隆中诸葛读书工程”“‘格桑花’援藏支教”“周末义教”校园文化品牌,师生“爱读书、爱锻炼、爱公益”蔚然成风,“刻苦读书、坚持锻炼、建设强国、复兴中华”渐成行动自觉。学校入选首批50“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单位”,是全国高校系统唯一入选单位;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格桑花”支教团队获中宣部“最美支边人物”等荣誉。

大学治理能力明显增强。持续推进依法治校,制定并落实学校章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落实,办院治院能力进一步提升。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综合改革和制度“废改立”工作。创新目标责任管理,对标攻坚,创先争优,有效激发办学活力。工会和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学代会等有效运行,教授治学、师生参与民主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实行全员岗位聘用管理,深化职称评审改革,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积极性不断增强。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完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推动医教协同创新发展。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资源利用效益不断提高。学校获省“文明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

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师生,持续开展作风建设“见效年”“攻坚年”“服务年”活动,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和财政配比资金取得突破。投入6亿多元,加强人才队伍、实验实训、学科平台等建设,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重视民生福祉,稳步提高教职工待遇,不断改善师生工作学习锻炼生活条件。新校区、临床医学产教融合基地开工建设,临床医学产教融合基地(教学实训)项目获“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8000万元。审计、综治、老龄、继续教育、采招、图书、学报、档案、网络信息化等各项工作服务保障作用明显。学校获省“平安校园”“生态园林式学校”“档案目标管理特级单位”。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政治领导坚强有力。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更加坚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得到有力贯彻。理论武装走深走实。致力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行“随(及)时学、随事学”学习模式,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办学实践。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干部队伍更具活力。抓住关键少数,班子成员带头做好“五个表率”,主动落实“一岗双责”,学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多次被省委评定为优秀等次。坚持好干部标准,完成中层干部换届。开展“书记读书班”“年轻干部读书班”等干部大学习大培训,推进轮岗交流、挂职锻炼,建设本领高强干部队伍。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扎实开展“双争创”活动。基层党建更加扎实。选优配强配齐二级党组织书记,持续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和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2个党支部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不断深化“三服务一立功”主题实践活动和党员“双报到”活动,“党员先锋岗”创建成效显著。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深入。认真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压紧压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六条意见。接受省委政治巡视,严实并举做好巡视整改工作。政治生态建设切实加强。扎实开展党建和思政大调研、学科大调研、学者大走访、“我为师生办实事”等专项活动,校领导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关注民意,推动发展已成常态,作风效能建设效果明显。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和群团组织发挥重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党委以敏锐的感知力和对师生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极端负责的态度,及时研判、精心应对、精准施策,广大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靠前指挥、一线实干,全校党员和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做到了“四精准”“四严防”,实现了“三确保”。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两不误”“双胜利”,严格落实疫情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工作。附属医院(市中心医院)党委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同志们!回顾七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努力让学生享有更好的教育,努力把学校办得更好一些、发展得更快一些,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了一系列重要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办学治校、育人育才,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牢办学方向;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要,增强办学实力;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必须始终坚持人才强校,建设一流师资;必须始终坚持依靠师生,汇聚发展合力;必须始终坚持根植地方,融入区域发展;必须始终坚持“隆中精神”,激发内在动力。

这七个“必须始终坚持”是对以往办学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地方高校办学规律的深刻认识,更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七年来,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全方位的,有些还是突破性的。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历届领导班子、几代师生和广大校友团结奋斗及社会各界支持的结果,是大家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向学校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向全校共产党员、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向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均衡、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创大”的瓶颈问题还没有取得突破;优秀拔尖人才严重匮乏。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思想解放不够、创新发展不够、精细化治理不够密切相关,我们必须进一步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进一步提振精神、攻坚克难,以“担当作为”激励敢为人先;进一步优化管理、提高效能,以“革故鼎新”推进大学之治。

二、新阶段学校面临的发展形势、奋斗愿景及发展战略

“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进一步明确新阶段学校发展目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一)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进程,襄阳推进“加快建设美丽襄阳,率先实现绿色崛起”行动,我们必须抢抓历史新机遇,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汉江生态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与国家、湖北和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我们必须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发展目标要更加契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当前,学校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决胜“创大”的关键时期,面临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和我们突破“创大”瓶颈的双重压力。我们必须主动应对新挑战,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突破“创大”瓶颈,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奋斗愿景

我们的奋斗愿景是:到2058年建校100周年时,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知名、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

综合分析我们面临的形势和发展基础,从2021年到2058年,可以分两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现在到2035年,实现“两个获批”,即获批更名综合性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第二个阶段,2035年到2058年,综合办学实力达到全国地方高校一流,交通特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第一个阶段分三步走。第一步,从2021年到2025年,圆梦“创大”,实现更名大学;第二步,从2025年到2030年,逐梦博点,争取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三步,从2030年到2035年,交通特色日益彰显,若干学科省内一流,跨入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行列。

同志们!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功不成我必有责”的担当,动起来、干起来、拼起来,笃定前行,奋勇向前!

(三)办学定位

为实现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全国知名、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发展目标定位;坚持“应用型、综合性”办学类型定位;坚持“以本科教育为本、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办学层次定位;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以工为主、文理支撑、交通特色、医学优势、突出应用、协调发展”学科专业定位;坚持“立足襄阳、面向湖北、辐射全国”服务面向定位;坚持“交通特色、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办学特色定位;坚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躬耕苦读、鞠躬尽瘁”的隆中精神。

(四)发展战略

为实现奋斗目标,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五大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创新在学校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以创新激发活力,以创新引领变革,以创新推动发展。

质量立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不断强化学校整体质量观,树牢质量意识,建设质量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科兴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学科是学校发展根基”的理念,坚持学科建设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地位,持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夯实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根基,着力打造一流学科,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人才强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定、坚守、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力度、更大的举措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开放办学。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开放办学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重要途径”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之路,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找准“坐标系”,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在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深化产教融合、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推动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高水平开放,实现高水平办学、高质量发展,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取得应有的实力及地位。

三、使命在肩,攻坚克难,开启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未来五年,是学校“圆梦‘创大’、逐梦博点”的关键五年,我们要谋好篇、开好局、起好步。

未来五年,我们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优化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加快一流学科和一流本科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向着建成全国知名、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未来五年,我们的总体目标是:立德树人成效显著,交通特色日益彰显,决胜“创大”、圆梦“创大”,为“逐梦博点”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推动人才培养取得新成就、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研究生教育实现新跨越、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开放办学取得新成效、校园建设呈现新面貌。我们尤其要在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级重大项目、国家级科研平台、省一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标志性、突破性成果。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传承“隆中精神”,聚焦“两个一流”,致力“三个提升”,强化“四项保障”。

(一)传承“隆中精神”

办大学就是办文化,办大学就是办一种精神。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办学校,就是要坚持扎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办教育,办社会主义的教育,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办中国特色、湖北特征、襄阳特点的现代教育。

60多年的办学育人实践中,我们不断总结凝练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躬耕苦读、鞠躬尽瘁”的隆中精神、“敢为人先、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是历代湖文人坚毅品质的鲜明写照,是学校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传承“隆中精神”,我们要一以贯之坚守初心,一鼓作气奋斗不止,一往无前敢为人先,一如既往乐于奉献。最近几年,我们形成的“理想坚定、不畏艰辛、勇于担当、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格桑花”精神,倡导的“拼尽力气、想尽办法、用尽资源”的“三尽”精神,树立的“有排名争第一、有考核争优秀、业务工作出经验”“纵向比进步,横向比标杆、比省属乃至全国同类高校”的工作导向,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湖北文理学院的生动实践,是对“隆中精神”、办学优良传统的有力诠释和坚持发展,是鼓舞全校师生不惧风雨、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隆中精神”“三国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时代内涵,将“隆中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创建全国文明校园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加强校园体育、美育、劳育文化建设,涵育校园文化品牌,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凸显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同志们!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需要我们以更加坚定的决心、信心、气魄,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革命加拼命精神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开路破局、披荆斩棘、奋力前行!

(二)聚焦“两个一流”

高质量发展必须聚焦一流人才培养,必须聚焦一流学科建设。

着力培养一流人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深入推进“协同育人337工程”,深化“五个思政”改革创新,优化“十育人”体系,不断强化“三全育人”,构建“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育人格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党务工作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力推进应用型一流本科教育。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四新”建设为引领,紧抓“双万计划”建设,提高专业和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推进专业认证和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不断提高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加大课程建设力度,获批50门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重点支持与行业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多功能的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创新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育人机制,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健全导师选聘评价机制,实行遴选与聘任分离,强化导师岗位培训,推进导师招生资格动态管理。加强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和医教协同。严格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建立预警和分流淘汰机制,提高学位授予质量。推进与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等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着力建设一流学科。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持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形成交通特色学科布局,临床医学等1-2个学科进入湖北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坚持学科专业定位,围绕打造交通特色,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做强“交通”学科,做优医学学科,做大工学学科,做实文理学科,振兴教育学科,彰显艺术学科,推进经法管学科融通发展。

创新学科管理体制机制,打破院系壁垒,锚定学位点建设目标,构建以一级学科为建设主体、以学科群为纽带的管理模式,持续提升学科育人水平,强化学科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努力在新能源汽车、智慧交通、临床医学、地方农特产品加工、襄阳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优势特色。

(三)致力“三个提升”

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开放发展能力。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坚定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理念,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全面实施“聚才”“育才”“用才”“爱才”和“人才保障”五大工程。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以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为目标,构建具有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职工培养培训体系。人才引进由数量与质量并重向质量为重转变,集中资源大力引进学科带头人等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到“十四五”末,博士教授达到500人,博士教师占比达到40%以上,国家级高端人才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人事制度关键领域的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让有本事、肯干事的人才有用武之地。以考核评价改革为重点,坚持和完善岗位聘用管理;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推进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深度融合,实施评聘一体化,逐步实现以聘代评,实施高水平拔尖人才直聘政策;推进与岗位聘用管理相适应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鲜明业绩导向,切实发挥绩效工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升科技成果的“代表性”“突破性”“支撑性”“应用性”,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国家级重大项目取得突破。紧盯综合性大学创建、一流学科建设、硕士点和博士授权单位申报关键指标,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增特色。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科技创新发展新动力,着力打造校内外资源充分融通、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创新生态,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提供强有力支撑。

全面提升开放发展能力。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配套制度,积极争取政府、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支持,构建开放办学的推进机制。深入实施“双百行动计划”,办好《智库要报》,提升“四个襄阳”服务成效。寻求高水平大学更多的对口支持,深化汉江流域大学联盟合作,强化资源共享。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若干个产业学院、工程技术中心和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学校理事会,加强校友会和基金会建设,汇聚社会力量办好学校。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拓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强化“四项保障”

    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更高水平的服务保障支撑,必须加大体制机制、办学经费、信息化、后勤服务保障力度。 

体制机制保障。坚持依法治校,修订学校章程,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进制度“废改立”和治理机制建设,构建科学规范、职责明晰、运转高效的治理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治理重心下移,突出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增强办学活力。完善目标责任制管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发挥目标考核导向作用。

办学经费保障。健全资金筹措和增长机制,拓展办学资金筹措渠道,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开展科技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开展教育咨询与培训服务,积极争取社会捐赠,盘活办学资产,增加学校办学收入。改革内部财务预算和资金分配政策,扩大效益性、绩效性经费占比。强化资金使用监管,推行资源使用效益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信息化服务保障。加快现代化智慧校园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与应用,建成有线无线全覆盖的先进校园网络。建设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字化教学与科研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建无处不在的云端网络学习环境。加强各业务系统的优化整合,打造一体化、智能化的管理与服务平台,使学校治理高效透明,校园生活便捷周到。 

后勤服务保障。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深化资源配置改革,建设节约型校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水平。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完成新校区和临床医学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打造绿色、健康、智慧、平安校园。坚持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惠及师生,致力民生改善,积极推进建华路校区还建房、新校区教职工住宅等民生工程建设,稳步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不断改善师生员工工作学习锻炼生活条件。统筹推进综合治理、审计采招、图书档案、学报、资产管理等各项工作。坚持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持续抓好疫情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工作。

四、坚定不移推进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

办好学校,根本在人,关键在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加强政治文化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领学术生态、育人生态。

坚持以思想建设为基础。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持“随(及)时学、随事学”学习制度,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大典型选树力度,讲好学校故事,传递学校好声音,唱响时代主旋律。

坚持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根本。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能力水平,发挥“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教育培养体系,强化“领导就是服务”“干部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意识,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选好人、用对人,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大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坚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书记抓党建第一责任。完善二级学院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党的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政治把关作用到位、思想政治工作到位、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到位、推动改革发展到位。加强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样板支部创建工作,深化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将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积极作用。加强离退休和群团工作,发挥老同志和群团组织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以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为保障。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省委六条意见作为重点任务和经常性工作,驰而不息狠抓“四风”问题,推动领导干部带头转作风、树新风,进一步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密切联系师生,大兴调研之风、实干之风,多做打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工作,切实解决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影响师生工作学习锻炼生活的突出问题,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师生评价、实践检验、历史评判。压紧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持续加强纪律建设,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切实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规范问题线索处置,加大纪律审查、追责问责力度。持续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监督体系,织牢织密监督网。

同志们!奋进的新征程上,我们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从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到实现“创大”,到建成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再到全面建成全国知名、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是学校发展的战略安排,也是六百万襄阳人民的殷切期盼,更是几代湖文人的不懈追求。我们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努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砥砺奋进!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今天的学校怎么样,取决于我们的前人和我们自己昨天的努力。学校的明天怎么样,取决于我们每一个师生今天的奋斗和努力。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传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躬耕苦读、鞠躬尽瘁”的隆中精神,树立大志向、开阔大视野、培养大情怀、胸怀大格局,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为实现“圆梦‘创大’”“逐梦博点”两大跨越,为建设全国知名、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附件:

相关名词、术语解释、解读

 

1.“五育”: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

2.“协同育人337工程”:指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协同育人体系、理论与实践结合协同育人体系等3个育人体系;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文化凝心铸魂育人行动计划等3个行动计划;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等“七育人”大融合、大协作、大协同的育人局面。

3.“三全育人”: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4.“十育人”:指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

5.“双大纲”:指课程教学大纲、育人大纲。

    6.“四新”:指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7.研究生教育1512工程”:1个规划引领、5个内涵提升(生源质量提升、培养质量提升、导师能力提升、学术氛围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提升)、1个体系优化(校院二级管理体系优化)、2个资源配置(基础硬件资源配置、信息化资源配置),夯实研究生教育基础,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8.“一心多环、心环相交”的交通特色学科布局:指各一级学科在遵循各自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主干学科如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等聚焦交通领域,发挥交通特色创建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撑学科如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理学等主动地设立与交通领域深度融合的学科方向;潜在交叉学科包括设计学、地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法学、外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等主动地服务于学校交通特色创建战略。其中,“一心”是指交通特色,不是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多环”是指交通相关的各个学科,既包括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等主干学科,也包括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理学等支撑学科,还包括设计学、地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法学、外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等能与交通领域或交通服务产业相关的潜在交叉学科。

    9.“四有”好老师: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0.“放管服”: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

    11.“思政课程”: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12.“课程思政”:指在思政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教学中,通过巧妙地融入育人素材,实现知识点与育人点无缝对接,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协同育人,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3.“双百行动计划”:学校出台《服务襄阳乡村振兴战略“双百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制订《“双百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组织100名博士、教授组建团队对接100个乡村、企业、社区,开展科技文化服务,助力襄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

14.111行动计划”:指学校出台《襄阳经济社会调查“111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吹响科技创新服务襄阳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先后立项140“双百行动计划”项目,立项12个襄阳经济社会调查“111行动计划”项目,组织人文社科领域教师深入襄阳10个乡镇、100个村、1000个农户开展经济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研究提出政策建议,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15.“隆中山下党旗飘”:指学校广大师生以党建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活动。

16.“五个校园”:指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科技校园、运动校园、艺术校园建设。

17.“隆中诸葛读书工程”:指学校树立的学生读书活动品牌。

18.“格桑花”援藏支教:指学校组织在校大学生赴西藏琼结开展的支教活动。

19.“周末义教”:指学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发起并持续进行的枣阳七方周末及假期为当地留守儿童开展的义教辅导活动。

    20.“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的制度。

    21.“废改立”:指通过对现行各种制度、规章采取废止、修改、新立,使各项制度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22.“见效年”“攻坚年”“服务年”:指学校2018年,以“担当有为、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为主题,在全校开展“落实见效年”活动。2020年开展“攻坚年”活动,对照事业发展的关键指标、核心项目、短板弱项、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等,提振攻坚精神,压实攻坚责任,持续深化改革,提升发展效能。2021年以“服务发展、提升效能”为主题,在全校开展作风建设“服务年”活动。

23.“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4.“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5.“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6.“三严三实”:中共中央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三严”是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三实”是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7.“两学一做”:指党中央决定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

    28.“五个表率”:指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第一需求,做勤于学习的表率;把履职作为第一要务,做务实有为的表率;把为民作为第一追求,做服务群众的表率;把团结作为第一生命,做和谐共事的表率;把廉政作为第一要求,做廉洁奉公的表率。

29.“一岗双责”:指领导干部既要对本岗位业务工作负责,又要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负责。

30.“双争创”:指争创担当作为好班子、好干部活动。

31.“双带头人”:“党建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

32.“三服务一立功”: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教师创新创业、服务学校跨越发展,在“创大”中建功立业。

33.“双报到”: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到指定社区报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简称“双报到”),着力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34.“四精准”:指疫情防控要做到精准到小区、精准到门栋、精准到户、精准到人。

    35.“四严防”:指疫情防控要做到严防输入、严防感染、严防扩散、严防爆发。

    36.“三确保”:指疫情防控要做到确保一方净土、确保师生安全、确保校园安全。

    37.“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38.“五个思政”: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

39.“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40.“双万计划”:教育部“双万计划”建设,即建设1000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100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0000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

41.“四风”问题: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糜之风。

 42.四种形态:指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第一种: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第二种: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第三种: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第四种: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

(数据来源期限:20141018日至2021831日)